在蘭溪游埠古鎮,有一家寶麗徠古董相機博物館,卜宗元是負責人。6年前,卜宗元攜妻子出發奧地利。旅行途中,在下榻酒店旁的一家古董店內,偶然尋見了紅旗20。
卜宗元說,紅旗20因產量稀少且從未出售,機子大多集中在當時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手上,所以在國內收藏市場,極為鮮見。不過,有小部分機子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了外國友人。所以能在奧地利找到完整的紅旗20機身與配套鏡頭,是一種難得的緣分。
當時對方要價10萬澳元,由于本意旅游,所以卜宗元并沒有帶那么多錢。卜宗元與兒子取得聯系后,合計雙方賬戶發現可用澳幣,仍然少于要價。此時,若要從國內轉款,所需手續繁雜,時間過長,卜宗元怕失去收藏機會。于是,卜宗元當機立斷,讓兒子賣了在澳洲的奔馳AMG轎車,湊齊錢款,這才遂了收藏紅旗20的心愿。
從歷史地位上來說,紅旗20是中國能造出來的極具代表性的相機。配套的三枚鏡頭也可謂為國產鏡頭中的翹楚,因為存世量稀少,且極富特殊歷史意義,這是一臺不可多得的,收藏價值極高的相機。
建黨100周年,卜宗元恰好有心將相機博物館內的館藏,進行一次小范圍的更新。紅旗20,自然而然成為了新的館藏之寶。
卜宗元說,紅旗20最大特殊意義在于它代表的是新中國的精神,那種不畏艱難,奮發進取的精神。這是一種信仰,中國人因為這種信仰站起來。紅旗20的故事,是一個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。
1969年,上海照相機二廠為了向國慶20周年獻禮,接受了研制一臺仿造國際著名品牌“徠卡”相機的任務。作為中國相機工業剛剛起步不久,技術力量缺乏,生產規模不全的上海照相機二廠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,面對如此大的挑戰,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。
經過一年的努力,10臺“紅旗20”樣機終于出廠了。從1970到1979年,據廠方提供的數字,“紅旗20”共生產了271臺,其款式分相機后背小開門與大開門兩種。它是35毫米旁軸平視取景照相機。
紅旗20機身
“紅旗”是毛主席的書法。從資料來看,紅旗20主要參考了徠卡M3,同時結合了M4的技術。另外,由于紅旗20相機棱角分明,不同于徠卡圓形邊緣,所以外形上有較強的自主設計。
紅旗相機的正面和徠卡M3的后期機型基本一樣,但是紅旗20的按鈕很有意思,一個是M3的款式(圓的),兩個是M4的款式(方的)。
紅旗20本身由中國的老師傅們手工打造,在當時這樣極端的條件下,很多零件的制作都因為條件不足只能進口,大大提高了制造成本。這也是為什么紅旗20生產了4年,只產了200多套的原因。
三枚鏡頭
在當時,中國的玻璃制造行業比較落后。而紅旗20鏡頭的技術必須從3個方面展開,分別是光學結構,鏡身機械,鏡面鍍膜。由于我國沒有徠卡和蔡斯的高折射和低色散兩種鏡片的制造經驗,所以只能臨時開發。
紅旗20拍攝的照片 來源:網絡
紅旗20的鏡頭同樣體現著中國人排除萬難,勇于探索的精神。經過努力,最終成功制造了35 1.4,50 1.4,90 2.0三個規格的鏡頭。
來源 | 蘭溪市融媒體中心
記者丨章霞 徐悅翔
通訊員丨胡旭明
編輯 | 陳嬋
審核 | 鄭佩 黃浙川
監制 | 王寅鋒 徐瑛
總監制 | 徐文相
△點擊圖片
進入網上矛調中心